当余夕与沈易安洗了脸走出屋子时,就看到沈易安父母还有孙老不顾形象地蹲在灶火堆旁边剥板栗吃。
"小余同志啊,你们这的板栗味道可真是绝了,怎么吃起来感觉比城里卖的还要香得多呢?"
面对孙老的夸赞,余夕一时语塞,只得尴尬地笑着应和。
“可能是这里的水土好吧,所以长出来的板栗格外香甜。”
其实这是她加了潭水在空间里催生出来的板栗,吃着自然要比在山上捡的更好,没办法,她也没想到沈易安父母会这么快上门啊。
原本还想着能有更多时间做准备,这下可好,一切都来得太过突然。
更让余夕措手不及的是,还没来得及跟初次见面的公公婆婆好好寒暄几句,便被着急想要看一眼蔬菜棚的孙老一把拽走了。
看着孙老风风火火的背影,余夕一脸无奈。
“夕夕,你千万别介意啊。孙老他就是这样,一门心思扑在研究上,性子难免有点与众不同。他是易安爷爷的挚友,一直在市里的农科院工作。
之前听易安说你们打算种点菜,让我们帮忙找些相关的书籍资料。正好孙老也想看看你们的这个蔬菜大棚,我就自作主张地把人带了过来,孙老懂的可比书上的多。”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原本还打算抽时间去市里农科院了解一下,没想到这公公婆婆如此给力,竟然直接带了个大佬过来。
“也就是个在农科院种种地的罢了,哪有你说得那么玄乎。不过嘛,小余知青你这个想法没什么问题,利用塑料来遮挡,确实能够在寒冷的冬季确保大棚里面的温度适宜蔬菜正常生长。感觉过热了,也只需将塑料掀起一角即可。
不过,现阶段这种模式想要大范围推广开来,难度着实不小,毕竟当下塑料的产量实在是太低了。”
余夕见缝插针,趁机询问起自己一直渴望知晓的问题。
“实际情况正如您亲眼所见,这座大棚的规模也就这么点大,即便用来种菜,数量也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呢,我跟沈易安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主意,在大棚内部搭建两层或者三层的架子,然后在这些架子上面覆盖上泥土。
这样一来,大棚的空间利用率无疑会大幅提升。只是吧,我们心里头也没底儿,不清楚这种法子能不能行得通。万一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到时候种不出菜来,那我岂不是得哭死?”
随着余夕的讲述,孙老的双眼变得越来越明亮,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
他咋就没想到这种方式呢?
就连沈易安父母也是一脸惊讶,即便他们经常到处跑,见过的新奇玩意儿也不少,不过像余夕说的这种种菜方式,他们还是头一次见。
以往也只是见过有人冬天在屋里拿桶装了土种菜而已。
“余同志啊,你担心的无非就是这一层土壤能不能提供给蔬菜生长所需的充足养分,还有下面的两层能否接受到足够的光照。
咱们先来说说这土壤方面吧,听说在鲁东那边,已经有大学开始尝试仅仅使用蛭石来种植蔬菜啦,虽说我们农科院没有人家那么厉害,但要只是改良一下土壤状况,也不是什么难事。
至于光照嘛,其实也不难解决,如果真的无法让底层接触到太阳光,那在大棚里面装几个灯泡来照明也是可行的,毕竟并不一定非要依靠太阳光嘛。”
要是大队长李爱国在这,估摸着早就忍不住上前踹这老头一脚了。
为啥?
就拿这次拉电线这件事来说,村子里可是有不少人都不情愿,嫌灯泡太费电了,还是煤油灯好,只需要那么一点点煤油就能用很长时间。
没想到在这个时候,国内就已经有人在研究无土栽培技术了,如果有机会的话,她还真想自己去看一看。
等到聊得差不多的时候,沈易安的父母才终于有了和自家儿媳妇说话的机会。
“夕夕啊,真的要怪就得怪这个不成器的臭小子,结婚这么大的事情居然都没有提前和我们当父母的通个气,要是我们提前知道,也不至于让你和这臭小子连婚礼都没办,领了个证就结婚了,让你受委屈啦。
我们这次来得匆忙,也没来得及好好准备些拿得出手的东西给你。手表的话,就让易安陪你一起去挑。
这两个红包是我和易安他爸给你的一份见面礼。还有这个包里,是我给你买的衣服以及其他一些小玩意儿。”
说着,赵雅琴满脸笑容地将两个鼓鼓囊囊的大红包塞进了余夕的手上。
一旁站着的沈易安忍不住嘟囔起来。
“这也是给儿媳妇带的,那也是给儿媳妇带的,所以妈您就没想过,您除了有个儿媳妇,在乡下可还有个眼巴巴盼着您关怀的亲儿子正吃不饱穿不暖呢!”
听到这话,赵雅琴转过头来,狠狠地瞪了沈易安几眼,眼神中的嫌弃之色愈发浓烈。
“哼,我瞧着你可比当初下乡那会儿胖了好几斤呢,你赶紧老老实实给我交代清楚,你是不是光顾着自己吃喝,每天都让我的宝贝儿媳妇挨饿受冻啊?”
一口巨大无比的黑锅就这样毫无征兆地砸在了沈易安的头上。
沈易安直喊冤。
比起下乡前,他和余夕其实都长肉了,只是余夕原本身体底子就比较差,所以看起来才不那么明显罢了。
晚饭是沈易安以及沈父沈乾做的。
余夕知道为什么沈易安做饭这么熟练了,原来还有一层家传的缘故在里面啊。
看到他们在灶台那里忙碌,余夕就想过去帮忙洗洗菜啥的,毕竟,公公婆婆第一次上门,哪有自己这个儿媳妇在一旁看着,让公公上手做饭的道理?
结果还没站起来,就又被婆婆按在了炕上,炕桌上,还放着好几根两个指头粗的小萝卜。